【作者简介】陈社,亦名肖放,泰州海陵人,做过农民、工人、职员、公务员,著有散文集《坦然人生》、杂文集《不如简单》、小说集《井边》、评论集《向平凡致敬》等作品。
马老之美
□陈社
听马老的电话是件有趣的事儿,他的嗓门很脆、语速很快,为了让你听得清楚,会不时重复语句、加强语气……抑扬顿挫,从他的声音中,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活力。
读马老的信也是件有趣的事儿,他的字很小,蝇头小楷,很是节约纸张,普通的便签,正面、反面、天头、旁注……密密麻麻,从他的笔迹里,你肯定猜不出他的年龄。
初识马老,是在省文联的会上,其时他担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印象中,他是一位很有趣、没有架子、充满活力的领导。不那么像官员,也不那么像作家。那时他才五十多岁吧。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而今的马老依然很有趣、没有架子、充满活力。
2012年,马老年届八九。
耄耋高龄的马老选编、出版了自己八卷本的《马春阳文集》。
他嘱我这个小辈为其中的《中篇小说卷》写个序,我从命了。我将此视为进一步了解他、学习他的机会。
收入卷中的十个中篇,多数为农村题材,这与马老的经历分不开。他在兴化、邗江等几个县干过,是干部们、乡亲们津津乐道的“马县长”。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的影子,看到了他的性情,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农民和干部,看到了那个年代的革命和生产……沧海桑田,许多事已恍若隔世,许多事又近在眼前。
马老的语言很有特色,“喝酒搭啥菜,各有各的爱”、 “从小一看,到老一半”、“鱼米之乡,鱼虾紧张”、“万岁龙牌掉下井,不敢劳(捞)驾”等生动形象的民间口语俯拾即是。他对人物的描摹、对故事的构建,都十分注重语言的作用,注重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特征。由此,不难看出他生活积累的深厚。曾听多年前拜马老为师的龚德馨先生介绍,马老从文有一大特点,就是腿勤、嘴勤、眼勤、手勤,无论走到哪里,兜里都备着本子和笔,随看随听随记。可以说,正是由于马老长期以来的留心观察、用心积累,才有了他的语言与生活的贴近。
马老的叙事十分注重矛盾冲突,他的小说情节或复杂、或简单,矛盾冲突皆贯穿始终。看得出他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借鉴和传承,也与他了解、熟悉农村和农民直接相关。马老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乡村和城镇,故事中的人物也以农民、农民工、农村干部为主。他心目中的读者,首先也是他们,他懂得他们的喜好、需要和期待。
马老的爱憎极为分明,读他的作品,他的价值观、他的是非观、他的喜怒哀乐你时时都能体会。从《姐妹姻缘船迷传》中痴情刚烈的桂香、《白发青丝好夫妇》中卑鄙势利的贾崇仁、《安居乐业之争》中坦诚正直的郑林青等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中,都能感觉到马老真实而强烈的感情投入。他的小说,分明就是他的心灵独白、他的理想赞歌、他的战斗檄文、他的警示箴言。
初读马老的小说时,我曾有过雅之不足、俗之有余的遗憾,感到少了点儿书卷气息或曰文字的美感。再读之后,又有了新的体味。这就是马老,这才是马老。文如其人,马老不是奔驰宝马、西装革履,不是皓首穷经、孤影青灯。马老之美,在于他的性情、他的质朴、他的乡土气息,在于他的山水之间。
堪称马老代表作的《十二道水车》(中国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年出版),是马老在邗江县副县长任上写的,他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进修时曾带去请教,得到了辅导老师蔡其矫先生的充分肯定。蔡先生还特别评点了这部小说的语言之美,称其“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妨试举几例:
“桂兰听到他的声音,却不知他在哪里。等一阵风吹来,才在麦浪的伏处看见小钢炮的头。”
“晚上骤起的东风,凉爽爽轻飘飘地翻着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草屑和沙灰,这正是明天又是天晴的预兆。”
“我走下岗时,吴奶奶的笑声,好像还在我的耳朵里。”
这该是马老的小说之美吧?不见华丽的辞藻,不见宏大的理论,恰如一阵轻风吹来,将他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