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泰州医药建筑的变迁

2017-06-21 15:54:25来源:泰州晚报作者:季拜华

  

  

  分分合合几经易名

  三院合并组建泰州市人民医院

  泰州城1949年1月21日解放,当时城内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主要有两家。一家是由美国传教士于民国六年(1917)在八字桥东街建立的福音医院,现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区,曾先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医院、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一家是由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办的泰县县立医院演变而来的泰县公医院,位于城隍庙内(邑庙后街1号),泰州刚解放时,曾先后更名为泰县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卫生院。卫生院实为医院,同时负责防疫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30个省、12个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自治区、1个地方和1个地区。1949年4月21日,苏北行署在海安成立,不久移驻泰州。1950年1月11日,扬州、泰州两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专署亦驻泰州城。在行政区划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泰州的医疗机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苏北行署移驻泰州后,1946年在扬州建立的江苏省立扬州医院从宜兴和桥镇迁至泰州,于1949年8月26日在泰州福音医院丁字楼挂牌宣告成立苏北人民医院。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中心卫生院从扬州迁来泰州,也借用福音医院丁字楼。不多日,1949年3月成立的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前称苏北一分区医院)由泰县石家岱迁来泰州,与扬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合并,更名为泰州专区公立医院。不久又更名为苏北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院址仍设在福音医院内。那时的苏北人民医院当属省级医院,而苏北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应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医院。1950年3月30日,泰州专署训令,各县(市)医院统一称人民医院。

  朝鲜战争爆发后,陆军第十二医院需要更多病房收容志愿军伤病员,苏北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大部迁至泰州城北的大陆饭店内。1952年8月,在城内邑庙街东首(现泰州市中医院)择址新建。

  建筑工程1952年10月21日动工,1953年4月18日竣工。

  新建的苏北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地处东城河畔,风景优美。西邻政府大院,东、北、西三面河水环绕,南面是广阔的蔬菜地。建筑群有4幢楼房,以医院入口为中轴线,左右各两幢,青砖红瓦,坐北朝南,从东向西,对称摆布,一字排开。楼房建筑均为两层,东西两两相邻,东西之间有一排平房和长廊与两侧主楼相连通。平房前有一圆形花坛,花坛左右各有两排平房。整体建筑高低错落有序,独具风格。建筑质量上乘,楼梯和楼板均为木质结构,楼梯每级阶梯嵌有铜条。所有窗户均有纱窗,窗户插销和窗纱均为铜质。院内通道均由水泥浇筑,满园花草树木,处处弥漫着清香,令人心旷神怡。住院部、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齐全。医院西南角是食堂,东南角是太平间,大楼北面东西各有一厕所。医院各种功能用房一应俱全。总建筑面积3542平方米。据说当时为江苏省卫生系统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物,同时被誉为江苏省卫生系统四大特色建筑之一。

  新院建成后,医院从大陆饭店迁至新址,院部和门诊部设在城隍庙内,撤回赵公桥处的肺病疗养室。

  1953年3月,苏南、苏北行署和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泰州专署迁往扬州,更名为扬州专署。苏北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留在泰州,1953年7月8日,复更名为扬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同年11月,由泰县公医院演变而来的位于邑庙后街的泰州市卫生院,连同其在弘园路新建竣工的570余平方米的门诊部一起并入。1954年4月,成立于1951年9月的泰州市工人诊疗所并入。1956年3月21日,驻泰州的扬州专区中心卫生院移交给泰州市人民委员会,4月28日更名为泰州市人民医院。

  1958年10月,泰州市与泰县合并为泰州县。1962年6月,两泰又分开。在两泰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医院隶属名称亦相应更改。

  1970年2月20日,泰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和始建于1959年位于稻河路的泰州市中医院合并,在第八康复医院(现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区)组建新的泰州市人民医院。

  马海德曾来泰交流医学

  现中医院老建筑保存完好

  三院合并正值“文革”期间战备搬迁,一些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纷纷从大城市向外疏散。位于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于1970年7月整体搬迁到泰州,入驻原泰州市人民医院西半部。当时制药企业属卫生系统,原泰州市人民医院东半部大部给了泰州市制药厂。皮肤病研究所在东半部设有动物房、汽车库、药房和一些医技科室。皮肤病研究所在泰州14年。全国皮肤科学顶级专家云集泰州,不少人国际知名,泰州成为他们的又一故乡。先于白求恩来我国的参加抗日战争的外国医生、惟一一名在红军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新中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被誉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的美国人马海德(George Hatem,乔治·海德姆)多次来泰州考察,指导工作,与泰州结下不解之缘。在泰州尚未对外开放前,他亲自率领和推荐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专家来泰州考察和学术交流。

  在皮肤病研究所指导下,泰州的麻风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麻风疫情平稳下降。1953年4月成立的江苏省泰州麻风病防治院(泰州市城南黄泥庄1号,改为口泰路14号,现为海陵南路399号,泰州市人民医院南院区),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1975年撤销。1978年1月,在泰州市麻风病防治院原址成立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9年与泰州市人民医院合并,组建成地级市泰州市人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于1984年迁往南京,它成就了泰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的成立和发展。它离开泰州后,泰州市卫生资源重新调整。1975年恢复组建的泰州市中医院从稻河路搬迁到现址,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在中医院原址组建。

  现中医院内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部分老建筑尚存三幢楼房及部分平房,加上皮肤病研究所来泰州建的院内西侧的礼堂等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风貌依旧。这些老建筑是建国以来我市惟一保留最为完整的泰州医疗用房建筑群,也是泰州城区少有的保留有老建筑群的地方。60多年来,它历经沧桑,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泰州市人民医院的变迁,见证着泰州历史上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见证着泰州医疗卫生的大变迁,见证着第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迁至泰州的历史,见证着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医疗卫生大家与泰州的情结。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而说到泰州的医药,堪称源远流长,但是,现仍保存下来的能见证泰州医药发展历史的建筑物寥寥无几。在主城区,能见着的60年以上历史旧址建筑仅有3处:一处是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区的原福音医院门柱及一小堵围墙,一处是城隍庙,一处是现中医院部分建筑。城隍庙曾是医院借用,其他两处由医院所建。位于邑庙街6号的现中医院部分建筑群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